见杨易看过去,周工乙立刻进了院子,没过一会儿就端着一壶酒走了出来。
杨易在道旁找了根石凳坐下,接过周工乙递来的酒壶,倒了一杯,一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轻轻泯了一口,酒劲很浓,远远大过这个时代的酒,却和杨易前世所饮的高度白酒还是有些差距。
周工乙笑道:“自从殿下告知我们将蒸馏竖塔改进为精馏塔对酒进行蒸馏,我们作坊生产出来的酒已经无比浓郁,恐怕以后天下间便没有人再敢大口大口的豪饮了。”
杨易却并没有太过高兴,却是摇了摇头道:“不行,还是不够,你试着降低蒸馏温度,然后再反复提纯蒸馏。””
周工乙惊道:“还要再蒸馏?那样的就谁能喝啊?“
杨易笑道:“当然不能喝,喝了会死人的,你按照我的方法去做就行,我有别的用处。”
周工乙没有办法犹豫的点了点头,这些日子以来,杨易无数奇思妙想已经让周工乙将其奉若神人。外行热闹内行门道,周工乙是一个匠人,思维自然要比常人开阔一些,有时候杨易一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想法,仔细一想却又不是不可能。
杨易当然没法和周工乙解释什么叫医用酒精,不过这个不需要太过于先进技术,而且实用性极大的东西,杨易必须倒腾出来。
医用酒精想要普及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不过用于军队当中,那将大大的降低将士的非战事损伤。
相比于这些重工业,让杨易最头疼也是最揪心的便是五指山里的农业科技院。
说是“农业科技院”,实际上就是几个识字的老农在山下打理着几亩地,杨易单单是给这些人解释“杂交水稻”这四个字的意思,就说了半天,杨易口水都说干了,他们还是一脸的懵圈。
不过杨易却没有任何放弃的打算,他知道在这个时代,一种高产值粮食带来的将是什么,这个任何一个国家的根本。所有无论多么困难,这个“农业科技院”必须存在,至于人才这也是急不来的,要么慢慢找,要么自己慢慢培育。
说道教育,杨易在成州府建立了一间“实验小学”,说是小学实际上就是一间私塾而已,不过这间小小的私塾却与任何私塾都不同。
私塾的的学生不多,只有十来人,其中有刘文徵的儿子刘小端,豆包的妹妹豆沙,已经故去的孟继遗孤孟瑜,以及成州府几位极力支持杨易的高级将领子嗣。
私塾的模式是杨易根据前世经验所规划出来的,知识上不再是单一的四书五经教学,而是现代的语文,几何数学,历史,政治等科目,其中几何数学这一项,由杨易亲自授课。等这些孩子稍微大一些,杨易还打算给他们开设物理和化学。
虽然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知识接受起来极为艰难,甚至有一种培育小白鼠的味道,不过杨易并不认为这样有什么不对,先驱者付出的艰辛永远比别人要多得多,想要进步,总要有人去走出艰难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