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崇祯年轻,热血容易沸腾,才被他骗了。
而且这个家伙还自作聪明,自以为得计,结果把自己也给害了。
他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总结起来是什么情况呢?
那就是演戏。
不但自己演,还邀请皇太极一起演。
皇太极啊,你要来打我,但是呢,你又打不下来。
这样,我的功劳就有了,皇上就必须要倚重我,我就是大明的辽东柱石。
你配合我演戏,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你征服朝鲜、征服野人女真、征服蒙古,我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绝对不捣乱。
怎么样?
咱俩和平共处吧?
我拿我的功劳,你抢你想要的,是不是很美滋滋?
皇太极一听,心里顿时冒出来两个大字:傻逼。
于是欣然接受,美滋滋地把朝鲜、野人女真、蒙古诸部都收入囊中,让后金的实力膨胀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然后……
然后你袁崇焕就没用了啊。
不对,还有最后一点用处,那就是恶心崇祯。
于是皇太极就利用征伐蒙古为借口,成功地欺骗了还活在梦里的袁崇焕,破关而入,把华北大地搅合的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怒了,袁崇焕的忽悠大计破灭,本人也被凌迟处死。
这就是中国古代文官的德行。
读了几本破书,就自以为智珠在握、高人一等,可以把别人算计的死死的。
划出一个道道来,大家就在这个道道上比划,然后潇洒地胜出,功成名就。
他们在内斗的时候,这么干便无往不利。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对手也是这么想的啊。
大家师出同门,功夫相近,自然争斗起来酣畅淋漓,英雄相惜啊。
可等他们到了战场上还这么干的时候,立马就在对手的眼中变成了天下第一等的大傻帽。
所以明末的文官们对着战争指指点点,每指点一场,便输掉一场,最终把整个大明都赔进去了。
别的孟南贞不知道,他只知道,指望袁崇焕之流,是不可能挽救辽东局势的。
信王这人的性子很固执,一旦信任某一个人,那便信任到底。
可假如后来他对某人失望了,那么也会恨之入骨。
一如历史上他对待袁崇焕一般,此时的他,对孟南贞则是无条件的信任。
而且他此时还不认识袁崇焕,只知道对方被满朝文武吹嘘的厉害而已。
既然孟先生说他不行,而且辽东的局势也确实没有什么好转,那他估计是真的不行。
“先生以为辽东何人可以代替?”
撤掉袁崇焕的话,辽东局势谁能代替呢?
孟南贞言简意赅。
“洪承畴,全权!撤换建军,压制文臣,调派武将。如此,辽东才能万众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