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做比较分析其实从技术角度上也没什么好比较的两家走得是完全不同的两套路子。x空间新发射成功的可回收火箭动力系统使用的还是传统方式依靠航天燃料的化学反应获取动力。而在无限未来公司走的是航天飞机的路子动力系统转向了电推但因为目前电推系统的功率不够不得不妥协于使用混合双引擎。
这倒是有点类似于传统燃油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路线之争。传统强国在燃油系统上的技术实力和储备更领先而且还在想办法挖掘更多潜力目前阶段在不少技术指标上也领先于其他对手。而后进者想弯道超车赶超前人所以大力推广新技术但是新技术还有不少局限比如说续航不行、充能太慢等等这需要慢慢解决。
一堆航天领域内各专业的理工男聚在一起讨论最后就变成了对两种技术的深度对比。王志伟在其中压力山大他是电推项目小组的负责人现在整组力量都在技术攻关电推功率的难题现在这样总感觉拖了大家的后腿。
严国平的心情也是颇为复杂压力感没好到哪去。下面的人可以只关注手头的这一块他作为整个事业部的负责人不仅仅要完成预定的项目目标营收数据也要考虑尤其是隔壁的几个事业部成绩耀眼得亮瞎氪金眼的前提下。只不过他的人生经历已经证明了:技术上是一把好手带团队做技术攻关也是得心应手搞市场营销真得不大对路。
严国平带着一群理工技术宅头脑碰撞了半天几次话题都偏到了对一些技术细节的优化讨论最终在营收方面的建议就是认为送人进太空的价格定得太低建议在后面再加个零以目前的飞行频率和报名热度依然可以保证每次满员状态。
严国平一脸囧老板明确说过低价太空游是为了培养用户群不用考虑赚钱的问题这不是要和主旋律唱反调么这些建议明显不靠谱啊。
纠结了半天严国平将这次会议的纪要附在例行的节点研发进度报告后面发给了陈文浩自己的人也来了陈文浩的办公室。
陈文浩也是哭笑不得严国平的责任心太强了也容易钻牛角尖。他对太空事业部真的没有营收要求。实际上就连人工智能模块、无人机、虚拟投影设备等直接面对用户的产品负责部门也没有业绩考核指标。
从公司成立起初陈文浩就没有采用kpi考核机制对员工工作的管理采用的是分级制加成就积分制度个人工作和团队工作的评价紧密挂钩在一起一荣俱荣的关系。这也是无限未来系的具体情况决定的除了极少数必需的后勤支持人员外其他都属于研发型人才连营销团队也是技术导向走的是工程师文化。公司的产品能够横扫市场凭的是技术优势碾压顺带击中用户需求痛点。